阻燃面料是可以延缓火焰燃烧的特种织物,不是说与火接触而不燃烧,而是在隔离火源后能够自行熄灭。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过加工处理后使得面料具有阻燃功能,常见如涤纶、纯棉、涤棉等;而另一类是面料本身就具有阻燃作用,如芳纶、腈棉、杜邦凯夫拉、Nomex、澳大利亚PR97等。根据洗涤后的有没有阻燃功能,又可分为耐洗性、半耐洗性、一次性、永久性阻燃面料。
涤纶阻燃面料,采用新型的ATP阻燃剂整理,具有耐水洗、阻燃效果极佳,手感好、无毒安全等特点。本产品不含卤素,符合生态环保要求,其主要技术指标处于国际水平。涤纶阻燃面料的阻燃指标可达到国家标准B2级以上。耐洗次数达30次以上。
纯棉阻燃面料,采用新型的CP阻燃剂整理,具有耐水吸、阻燃效果好,手感好、无毒安全等特点。本产品符合生态环保要求,其主要技术指标处于国内水平。涤纶阻燃面料的阻燃指标可达到国家标准B2级以上。耐洗次数达20次以上。
Nomex永久性阻燃面料,是由先天阻燃纤维经纺纱、织布、染色而成。该面料具有阻燃、耐磨、耐温、耐洗、防酸碱、防水、防静电、强度大等特点,适用于制做冶金、油田、煤矿、化工、电力、消防行业防护服装的理想面料。
在实际的生产应用中,纺织面料的组织架构和纤维种类含量有所差异,对应的阻燃剂种类也不完全一样,所以实际发生的阻燃作用和阻燃机理也不是单一确定的,一种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可能涉及到下述几种阻燃机理的综合作用。
覆盖阻燃是阻燃剂受热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在纺织面料表面产生难燃性的物质,形成了一种隔绝覆盖层。
这层覆盖膜可阻断织物与氧气、热源之间的相互作用,且能够阻碍可燃性气体的扩散,从而起到阻燃的作用。无机和有机阻燃剂中均有覆盖阻燃机理的体现,如聚磷酸铵类的阻燃剂就是采用的覆盖阻燃机理。
气相阻燃机理主要有两种理论:一是气体稀释理论。由于阻燃剂受热分解产生了不可燃气体,从而对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进行了稀释,因此使织物燃烧过程中氧气不足,以此达到阻燃的效果。
二是自由基理论。阻燃剂的热裂解产物能够中断燃烧的连锁反应,因为裂解产物在燃烧过程中可大量捕捉高能量的氧自由基和氢自由基,从而发挥阻燃作用。
阻燃剂在受热状态下发生了吸热分解反应如:相变、脱水等。因阻燃剂能吸收一定的热能,减少织物受热,以此来降低了织物的热分解和可燃性气体的生成。
阻燃剂在受热过程中,通过改变纤维热裂解,来促进纤维的脱水、环化和交联等过程,进而形成了炭层。
炭层的形成能够大大减少可燃性气体的生成,还可以对织物有覆盖隔绝作用,以此种阻燃机理作用的阻燃剂多为含磷类阻燃剂。一致认为磷酸盐及有机磷酸化合物具有阻燃作用,是由于它与纤维大分子中的羟基发生了酯化反应,阻止了左旋葡萄糖的形成,并且使纤维素进一步脱水,生成了不饱和双键,加快了纤维素分子间的交联反应速度,提高了织物的残炭生成率,达到阻燃的目的。
某些热塑性合成纤维,如聚酰胺、阻燃涤纶,在加热时发生收缩熔融,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减少,甚至发生熔滴下落而离开火源,使燃烧受到一定的阻碍。纤维素纤维与聚酯纤维的混纺织物,因为纤维素纤维不发生熔融而阻碍聚酯的熔滴作用,使它们的阻燃改性更为困难。
当自由基与器壁或尘粒表面接触时,可能失去活性。在尘粒或容器壁面可发生下述反应:H•+O2=HO2•
这样,由于在尘粒表面生成大量活性比H•、HO•等低得多的HO2•,从而能够抑制燃烧过程的继续进行。
1. CA-117在美国是一种普遍的使用的一次性防火标准,并不要求经过水后测试,适用多数出口美国的纺织品。
2. CS-191是美国通用的防护服防火标准,强调长期防火性能和穿着舒适性。加工工艺通常是两步合成法或多步合成法,有较高的技术上的含金量和利润附加值。
3. NFPA-701、703是美国消防协会公布的一项防火标准,适用于公共场所的窗帘等不要求耐水的悬挂织物。测试中同时要求吸附干量、手感等理化指标。
4. TB-603全称BHFTI CTB-603 2005年01月01日起在全美实施。大多数都用在床垫、床褥等床具用品。测试方法为:完整的一张床垫(床褥)用大室燃烧法测试放热数值。
1. BS7177(BS5807)适用于英国公共场所的家具及床垫等织物。特别要求防火性能,测试方式严格。火种分为0~7级八个火源,分别对应于低度、中度、高度和极高度危险四个防火等级。
2. BS7175适用于酒店宾馆、娱乐场所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永久性防火标准。测试要求通过Schedule 4 Part 1及Schedule 5 Part 1两种或更多的测试火种。
3. BS7176适用于家具覆盖织物,要求防火和耐水洗,测试时要求织物和填充物同时达Schedule 4 Part 1、Schedule 5 Part 1和烟密度、毒性等测试指标。是比BS7175(BS5852)更为严格的一项衬垫座椅防火标准。
4. BS5452适用于英国公共场所及所有进口家具中的床单及枕头类纺织品,要求经过50次水洗或干洗后仍然可以有明显效果地防火。
国家标准将阻燃织物分为B1(难燃材料)、B2(可燃材料)、B3(易燃材料)3个等级,统一按GB/T 5455-2014《纺织品 燃烧性能 垂直方向损毁长度、阴燃和维持的时间的测定》和GB/T 5454-1997《纺织品燃烧性能测试 氧指数法》进行试验。
通常情况下,经过普通浸渍法处理后的阻燃产品检验测试垂直燃烧项目的合格率较高,往往不合格率主要发生在氧指数(Ol)检验测试的项目上。一般纺织制品,如果没有经过阻燃处理很难达到常规要求的B2等级。对于经过普通浸渍法处理的纺织制品,其氧指数能达到26%以上。对于要求氧指数要达到32%难燃范围的B1等级的纺织制品,则需要生产企业在产品阻燃处理工艺使用更复杂的浸轧焙烘、浸渍-烘燥等方法或对纤维进行阻燃处理。
本站发布的有些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