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数据专家 常乐贵) 汽车,作为老百姓口中的“大件”,是帮助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市场蒸蒸日上,已连续多年处于产销规模世界第一的位置。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囿于中国汽车市场的特色,目前国内仍然缺乏能够对消费的人购车起到真正帮助和指引作用的评价体系。尤其是随着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两亿,中国汽车市场亟需一套科学、客观、具备公信力的汽车耐久性评价体系,来指导汽车行业规范发展,帮助二手车市场快速生长,保障消费者切身利益。那么,应当如何建立适合中国市场的汽车耐久性测评机制呢?
首先,我们大家可以借鉴一下发达国家的经验。以较为成熟的美国市场为例,在汽车可靠性研究方向上,有美国《消费者报告》杂志举办的consumer report调查,每年发布各车型的可靠性指数;有知名咨询公司J.D.Power每年发布的汽车可靠性调查排名,并已均成为辅助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依据。据统计,《消费者报告》的订阅人数超过700万,占全美人口的比例超过2%,也就是每50个人中至少有1个人就订了《消费者报告》杂志,其影响可谓深远。
必须保持运营机构的独立性。以《消费者报告》为例,该杂志是一个非盈利机构,没有一点股东,所有测试产品都是自行购买,而非从厂家获得的。同时,该杂志也不允许任何厂商将其测试结果作为广告宣传,更是为此申请了法庭禁令,从根源上杜绝了与被测对象之间的利益关系。作为一个组织,其主要收入来自于消费者的订阅花费,并已然形成消费者愈加信任,订阅量越多,订阅量越多,越不需要外来利益的良性循环。因此,独立的运营机构是保证测评过程不受利益干扰,并最终获取消费者信任的基石。
必须建立专业、科学的测评机制。无论是《消费者报告》还是J.D.Power的VDS调查,都采用了非常专业的调查设计。我们以VDS调查为例,其针对汽车可靠性设计了包含数百个指标的专业评价机制,并通过严格的抽样过程,随机选择合乎条件的消费者进行回答,从数据源头保证整个调查的公正、客观。而《消费者调查》的可靠性研究可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方面,它的评价机制更为专业,不仅设计了一系列详细的可靠性指标,还对这些指标的权重进行了科学的设置,保证最终产出结果的专业性。同时该调查的数据来源也更为综合,由两部分结果组成:一部分是基于专家的实地测评体验,给出的表现数据;另一部分是基于大量消费者按照专业的结构化问卷反馈的调查数据。其每年收到的调查数据,超过50万份,可以说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具备充足代表性的数据库。
必须与消费者建立灵活的沟通渠道。任何调查或者测评,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研究工作,一定会出现与某些消费者感知不一致的情况。在这样一个时间段,消费者的第一反应有很大的可能性是“这个结果可信吗”?若无法公开地、及时地回应消费者的疑惑,有几率会使花了钱的人整个测评机制公信力的质疑。而公开与透明,往往是解决质疑的良药。既要以更为通俗易懂地表述,向广大公众详细地阐释测评机制的设计,又要灵活、透明地回应消费者的疑惑。
其次,我们一定要考虑中国汽车市场的特色及测评现状。与任何国家的市场都不同,中国汽车市场存在自身的发展特色。总体来说,中国汽车市场已呈现出规模巨大、结构较为复杂、市场成熟度低、测评随意的特点。
规模巨大对测评范围的选定带来挑战。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巨大,不只体现在产销规模世界第一,还体现在中国汽车市场品牌及车型的数量众多上。尤其是中国汽车市场跨越式的发展经历,造成了中国汽车市场上新车型层出不穷,老车型“历久弥新”的独特局面。具体而言,既有慢慢的变多的车型,选择中国市场进行首发,又有大量已在国外停产的车型,仍在中国汽车市场火爆热销。如何明智的选择合适的测评范围,是中国汽车耐久性测评面临的独特问题。在解决这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测评对象的代表性,又要考虑花了钱的人测评对象结果渴求的迫切性。只有选择消费者想要了解的车型,才能让测评有基础的生命力。
结构复杂对测评体系的专业性带来挑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而针对传统燃油、混动、插电式混动、电动甚至氢燃料等不同的能源形式,要建立适合其产品特点的耐久性测试体系。尤其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电动汽车作为近年快速地发展的汽车类型,国内外尚缺乏一套针对其独立设计的测评机制。如何从零开始,设计出符合消费者感知的电动汽车耐久性测评体系,而不是沿用传统燃油车的旧体系,势必成为建设中国汽车耐久性评价机制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市场成熟度低对测评体系的实施方法提出更加高的要求。与美国的百年汽车市场不同,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只有短短几十年。这就导致中国汽车市场上,花了钱的人汽车相关的知识了解程度仍然不够。成熟市场使用的,极其专业的调查体系,在成熟度较低的市场中,一定会遇到“水土不服”的尴尬境地。因为,要把问题调查清楚,就需要足够专业与细致的调查体系,而回应调查问题的消费者,又尚不具备能够“专业细致”地回应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在类似的调查过程中,笔者也多次遇到消费者只能大概地描述车辆存在异响,如果进一步有必要了解是中控台内部信息系统的电流异响,还是仪表台装配造成的振动异响,消费者往往就一脸茫然了。因此,如何在满足测评体系专业性要求的同时,降低对消费的人回应的“专业性”门槛,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考验。其实,考虑到目前大数据已发展得如火如荼,我们不妨借助科技的力量,为测评数据的专业性保驾护航。我们大家可以考虑,综合采用专家测评、消费者调查和大数据收集的方法,形成一个足够庞大和科学的数据源。在专家测评和消费的人调查方面,我们大家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适度的优化和调整;在大数据收集方面,我们号召考虑建立统一的汽车维修数据报送机制,将海量的、客观的汽车故障数据直接作为汽车耐久性测评的重要依据。这样,我们就能够建立起具备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市场的,专业汽车耐久性测评机制。
五花八门的“八仙过海”式测评对测评体系的传播带来挑战。中国汽车市场其实最不缺测评。由于专业测评机制的长期缺位,消费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势必会寻找替代品。因此,花了钱的人任何看起来比自己更专业的测评都感兴趣。而随着自媒体、直播平台等兴起,各种针对汽车的测评层出不穷,甚至已发展到,只要有一台开了直播的手机,就能做测评的地步。但实际上大量所谓的测评,既缺乏独立性,也缺少客观性,更缺失对“专业精神”的尊重。与其说它们是测评报告,倒更像是评测广告。而这些测评的泛滥,对消费的人如何理性地看待“测评”带来诸多困扰。因此,如何树立专业的测评形象,维护公正的测评结果,并有效地传播到消费的人,是汽车耐久性测评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助力。
当然,建立适合中国汽车市场的专业耐久性测评机制,需要多方的努力。若能够有机会,建立一种由机构组织、媒体实施、专业公司保障和消费的人监督的机制,不断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最为客观的、最有价值的耐久性评价结果,将有利于中国汽车品质的提升,助力于中国汽车行业的有序发展,也最终益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保障。
10年以上汽车市场研究经验,专注于汽车数据挖掘,对于大数据有非常深厚的功底,擅长于统计学分析方法、模型和技术。长期服务于各主机厂商,为国内90%以上的汽车厂商提供过专业服务。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别的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的主要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别的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9084810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09421号
法律顾问:上海华夏汇鸿律师事务所 联系人:王娜娜,联系方式: 技术上的支持:孙晓红 万春雷
下一篇:快讯_河北新闻网